当前地点:

中文

选择地点:

从“减毒”到“灭活”——甲型肝炎疫苗免疫预防的新进展

2003-11-13

   甲肝灭活疫苗在免疫效果、安全性、使用范围等方面都优于减毒活疫苗,是世界疾病防疫的主流和趋势。令人欣喜的是,我国通过“九五”科技攻关,已成功研制出国产灭活疫苗  以往的甲型肝炎(甲肝)预防方法包括———被动免疫:甲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主动免疫: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普通减毒活疫苗、冻干活疫苗)。

甲肝免疫球蛋白可明显减少甲肝病毒(HAV)的传播和发病,但并不能终止暴发流行,其血液制品的安全问题也为人们所关心,所以不可能大规模用于甲肝的免疫预防。

甲肝减毒活疫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甲肝疫苗(除了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都是灭活疫苗)。从“七五”计划开始,我国选育出了甲肝减毒活疫苗株(H2和LA-2),“九五”期间还研制成功了冻干型甲肝减毒活疫苗。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甲肝灭活疫苗,在欧美已推广应用10多年。以前我国的甲肝灭活疫苗一直依赖进口,通过组织“九五”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甲肝灭活疫苗———孩尔来福,现已开始推广使用。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证明:该疫苗全程免疫后100%血清抗体阳转,安全性、免疫原性、临床效果及其产品质量均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

甲肝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相比较,灭活疫苗有如下几个特点:

  1、灭活疫苗免疫后产生保护性抗体的速度很快,可用于控制甲肝暴发流行的应急免疫接种。  甲肝的平均潜伏期为28天(范围:15~50天)。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后,最早于免疫后12天可检测到抗体阳转,绝大多数接种者在免疫后第15天出现抗体阳转。如此之快的抗体阳转率,说明此疫苗可使接种者在HAV感染的潜伏期内获得保护。因而尽快接种甲肝灭活疫苗,可以成功地预防发病。

全球范围内,对甲肝灭活疫苗的效果开展过不少调查研究。美国阿拉斯加25个农村社区的易感者接种单剂疫苗基础免疫,免疫接种前已报告了529例急性甲肝病例,其中一个较大的社区,合格的免疫接种人群不到50%,甲肝流行时间持续超过50周;与此相反,超过80%的易感人群免疫接种后,甲肝暴发流行在4~8周内就终止了。这说明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获得免疫接种,单剂灭活疫苗的基础免疫就可阻断社区的甲肝暴发流行。同时,也可在已出现少数甲肝病例的社区预防其发展成为流行区。美国、克罗地亚、捷克、英国和意大利等现已采用甲肝灭活疫苗来控制甲肝的暴发流行。意大利采用随机临床>试验设计,以检验甲肝灭活疫苗预防HAV的继发感染,抽取与原发急性甲肝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随机分为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45天,继发感染率分别为:免疫组2.8%(2/71),对照组13.3%(10/75),保护效果为79%。

2、甲肝灭活疫苗是由灭活了的病毒颗粒组成,没有生物安全问>题,是绿色环保产品,其免疫接种对象比减毒活疫苗更为广泛。

1996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卫生当局除推荐健康的儿童青少年(一周岁以上)常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外,还推荐面临HAV感染的高危人群接种甲肝灭活疫苗,其中包括部分甲肝减毒活疫苗所禁忌的接种对>象,包括:国际旅行者、食品加工和餐饮服务人员、卫生保健服务人员、托育机构从业人员、慢性肝病(CLD)患者、污水处理工人、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其他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员(如动物实验研究人员)、HIV阳性和AIDS患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等等。

根据美国免疫规划咨询委员会(ACIP)的现行建议,对HAV易感的CLD患者应推荐接种甲肝灭活疫苗。现在,英国卫生部特别推荐,所有CLD患者都应接种甲肝灭活疫苗。已接受或等待肝脏移植的HAV易感者也应免疫接种。1997年7月,美国FDA批准甲肝灭活疫苗的应用范围可扩展到CLD患者。

3、甲肝灭活疫苗除可产生高滴度、长期持续(20年以上)的保护性抗体外,同样也可产生细胞免疫记忆。研究证实,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后第4周所出现的HAV特异反应峰,证明是由γ-干扰素诱导产生,此反应至少可持续5个月。另一研究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灭活疫苗接种者免疫6年后,仍有HAV特异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T细胞免疫可长期保持。人们普遍认为,北欧国家应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所产生的免疫记忆,成功地抵抗了脊灰病毒感染。脊灰病毒和HAV的结构、基因组构成和复制机制都很相似,两种病毒的免疫机制也很类似。

总体上讲,甲肝灭活疫苗在免疫效果、安全性、使用范围等方面都优于减毒活疫苗,是世界疾病防疫的主流和趋势。

夏国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医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先后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接受三年半博士后训练。目前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免疫诊断、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的研究及国家医学生物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多次组织承担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科技部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卫生部科技专项、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和国际(世界银行、IAEA、CDC、NIH、WHO)合作研究项目课题。1996年获全国百名青年医药科技之星称号。多次应邀在美国、日本和挪威等国际重要病毒学专业会议上报告学术成果。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杂志发表中英文论著40余篇。